2024年4月1日,“代际学习国际研讨会”在上海正式开幕。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人民政府、全国代际学习研究联盟等共同承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主持。来自中国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常州等地及澳大利亚、韩国的教育科研人员38人于4月1日齐聚上海,4月2日也向约100名家长和中小学教师代表开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项目官员和教授等也通过在线等多种方式,参与了该次国际研讨会。与会外宾实到人数6人。会议采用高密度的互动交流形式进行,未收集中外论文,未出版论文集。
国际研讨会会标
积极老龄化和终身学习的概念与代际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积极老龄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提出,强调了老年人仍然具有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学习应该贯穿整个人生。在这种背景下,代际学习成为一种促进不同世代之间团结和融合的重要途径。代际学习的实践不仅有利于年长者将经验、知识、技能等过渡给年轻一代,形成一种理想的双赢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年轻一代从老年人身上获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因此,代际学习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是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的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次会议聚焦代际学习主题,着力于描绘一老一小共学互学的新场景,发展本领域的知识体系。该次会议关注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直接背景,意识到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加强社区治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对于代际学习提出的需求,也深入研究了国际上的代际学习研究成果。与会学者认为,老年人与青少年的共学互学正在成为促进老年教育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代际团结、发展自然智慧的重要议题,也将更新社会的学习观,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质量与效益。承办本次会议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持续耕耘于老年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开展了长期、深入的代际学习研究,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读写联盟及相关大学有密切合作。
在开幕式当天,与会代表围绕“代际学习的实践创新与知识体系建设”这一核心议题,充分探讨了代际学习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代际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系、代际学习与教育创新的关系、代际学习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家庭代际学习的实践与挑战、数字时代的代际学习进展与走向、代际学习的国际比较研究等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李家成教授主持开幕式
国家开放大学刘述研究员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容南教授发言
UNESCO终身学习研究所项目官员Rakhat Zholdoshalieva发言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Ann Hill博士发言
日本东京大学牧野笃教授在线发言
代表们强调了代际学习研究的多领域性、多学科性、多功能性,深入研讨了代际学习的生命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探讨了代际学习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绿色低碳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本次国际会议上,来自国际组织和多个国家的学者分享了多样的研究成果,拓展了与会者的国际视野;扎根中国本土的研究者也倡导基于儒家文化认识代际学习的价值,强调要在数智时代推动代际学习的不断创新,并分享了丰富的实践发展成果。
4月1日的会议还发布了《代际学习研究纲要》《老年友好型学校建设纲要》《强化代际学习,共促跨代和谐,实现创新发展——老年大学行动倡议》《加强全球代际学习研究合作倡议书》等研究成果。
顾惠芬校长发布《老年友好型学校建设纲要》
新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学、职业院校等能否立足大世界、大教育、大民生,最大程度地向老年人开放教育资源?“老年友好型学校”建设,提供了一份有效的创新方案。在代际学习国际研讨会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校长顾惠芬作为代表,介绍并发布了《老年友好型学校建设纲要》。该《纲要》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开创性,在当下已有的老年友好型城市、社区建设基础上,提出“老年友好型学校”建设,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二是形成性,《纲要》的出台基于对全国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的调研,由来自大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的教师代表共同执笔,既有对教育理念、政策、文件的关照,也有对一线学校已有实践经验的参照;三是结构性,从建设意义、概念内涵、基本原则、基本路径、内容要点、评价指标、支持体系七大方面进行系统引领,有助于再实践再创造;四是共创性,该《纲要》基于全国代际学习研究联盟前期的共同探索,也有待更多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互学共创,不断实现更新迭代。
在本次研讨会上,国家开放大学研究员刘述宣读了《强化代际学习,共促跨代和谐,实现创新发展——老年大学行动倡议》,倡议全社会共同关注并积极参与到老年大学代际学习这一重要行动中来,并提出6项行动建议,期待老年大学成为代际有效互动的重要平台、和谐社会发展的温暖家园、代际交流与社会团结的示范机构。
4月2日上午,会议继续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文体中心进行。活动现场,国内首个“长三角镇域家校社合作研究联盟”正式启动,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14位合作研究联盟创始成员街镇代表接受授牌,并发表了相关宣言。该联盟旨在共同推进长三角镇域教育的综合改革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集中进行改革发展研究,共同推动经验积累传播,进一步扩展协同育人的积极影响和效益,并呼吁长三角更多街镇加入,共促事业发展,共创改革经验。
联盟启动仪式
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新保敦子教授、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的Ann Hill博士、韩国庆熙大学的崔一先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冯猛教授等共同探讨了代际学习的创新发展路径。同时,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王湘蓉主编、《新课程评论》杂志杨志平编辑做了精彩点评,拓展了与会者的思维。来自上海、江苏常州、浙江安吉、安徽合肥等地的代表们参与了研讨交流,为代际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贡献智慧与力量。
韩国庆熙大学崔一先教授作大会点评
王湘蓉主编作大会点评
本次会议所聚焦及深度研究的个案——闵行区七宝镇自2023年3月在全市率先推出“童心圆”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后,通过一年来的实体化、清单化运作,初步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局面,全镇50所中小学幼儿园和所有社区、相关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经验入选《人民教育》的“2023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民生属性,更深入地发挥教育综合改革在镇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努力构建儿童和老人友好型社区,七宝镇以此次代际学习国际研讨会为契机,从关注“一小”到“一老”,在家校社协同领域的又一次开创性探索。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社区学校组织中学生志愿者做助教,一对一帮助老年人学习手机应用。超大规模学校如何做好家校社协同?安徽省合肥市大杨镇以班级为单位,推动祖孙互学,乐享成长。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为留守儿童搭建数字化家校社共育平台,帮助远在他乡的父母和家中留守的老人共同关注孩子教育。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则将隔代共治与隔代共学结合起来,通过亲子家庭结成“玩伴团”,将楼道里的“乱堆放”变为“大宝藏”…… 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地的家校社代表,以及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专家学者结合生动的案例,进行了经验分享与交流,持续引发与会代表的思考和互学互鉴。
代际学习不仅具有典型的民生属性,而且对于社区治理、文化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和谐都有重大的意义。本次研讨会代表呼吁,继续加强代际学习的实践变革,推动知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努力开启代际学习的新纪元。
该次会议的成果在会后,通过中国教育新闻网、光明网等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学术交流进一步深化,后期主办方继续主办了相关学术沙龙,进一步形成相关理论成果,持续融入本领域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本次会议主席李家成教授也于4月赴美国费城,在AERA会议上继续传播中国代际学习的研究成果,受到好评。相关学者及政府官员、中小学和老年大学校长等也在继续合作,持续投入本领域的研究,持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